Pay attention to our:

 
 
黄旭华院士的“校园故事”走进母校上海交大  
 

1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学励志讲坛特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之女黄峻走进交大,围绕“奋斗的我 最美的国”为主题,为师生讲述这段校园佳话,讲述黄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科学报国的一生,传承科研报国的模范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交大只为“造船救国”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园里,有黄旭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的故事。

黄旭华人生最初的理想,本是成为一名医者。他生于1924年2月,广东海丰县田墘镇人,排行老三,父亲黄树榖与母亲曾慎其都学过医,以开诊所和药房悬壶济世,行医助学,颇具声望,深深影响了黄旭华。

1938年,日本全面侵华进入第二年,黄旭华为了求学,翻山越岭,整整步行4天,才找到了为躲避日寇而搬迁到揭西山区的聿怀中学。但即便是在山区的草棚子里上课,日机也常来侦察轰炸。日机一来,老师就拎起小黑板,领着学生钻进甘蔗地或山洞里。这从天而降的夺命炸弹,竟然是一个从小在渔耕社会长大的农村孩子最早见识的“现代化”。这样的震惊、恐怖、无助和悲伤,哪个少年学子能忘得了?

1939年夏天,黄旭华回到老家,正逢日机多次轰炸海丰。黄家的老屋就在海边,黄旭华和他的兄弟妹妹站在屋顶上,眼睁睁地看着天上日机五六架一群,依次从空中俯冲下来,把停泊在海边的一艘艘渔船炸毁,这彻底颠覆了他的人生。父母原来指望他们聪颖的三儿子长大后子承父业,黄旭华也很想学医,但此时的黄旭华说:“学医只能救人,我要救国。”在日本飞机的轰炸声,黄旭华确定了他的人生理想。

于是,黄旭华决定将自己的原名“绍强”留给自己的二哥使用,给自己起名为“旭华”,寓意为:“中华民族必定如旭日东升一般崛起,我要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做贡献。”

在理想的支撑下,1945年7月,黄旭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船舶制造专业,开始毅然追寻“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报国梦想。9月入学报到时,交通大学尚在抗战期间内迁到重庆的九龙坡校园,随着抗战胜利,黄旭华随交大全体师生迁回上海老校园上课。

交通大学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徐汇校园,承载着黄旭华大学时代的美好记忆。

大一、大二期间,黄旭华居住在“新中院”宿舍,大四时移居到“执信西斋”。黄旭华考进交大的时候,是班上第一名。但他还是很快就感受到了学习的压力。那时交通大学老师授课用的都是英语,教材也是外国原版的,想要找一本中文的专业教材,根本无处可觅。课堂笔记自然也是英文,甚至连试卷也是英文。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学生锻炼出了很强的外国科技文献阅读能力。同时交大学生的学习面很广,多年以后,黄旭华依然强调,当初在母校培养的宽广知识面,让自己能够应付后来遇到的多方面的工作需要。

在交通大学入党,党龄与共和国同龄

在交通大学校园里,有黄旭华在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交通大学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学,被誉为爱国民主运动中的一座“民主堡垒”。在交大就读期间,黄旭华就参加了交通大学的中共地下党影响下的进步学生社团“山茶社”,进而更加入了中共地下党。

在“山茶社”,黄旭华的组织才能及文艺天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黄旭华和伙伴们通过这个阵地,以各种形式演出大量蕴涵进步思想的剧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黄旭华也因为在“山茶社”的卓越努力,不仅成长为“山茶社”后期的负责人,而且其思想也渐渐发生了实质性的演变,逐步成长为地下党培养的进步青年。“山茶社”是交通大学校史上首屈一指的学生社团,在上海学运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除了组织和参与“山茶社”的各项活动,黄旭华还是上海许多重大学生运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著名的交大学生自驾火车赴京请愿的“护校运动”中,黄旭华一腔热血,振臂疾呼;在让国民党当局悚然心惊的“五四营火晚会”中,黄旭华敢为人先,不仅积极参加各种表演,而且竭力维护晚会秩序,阻挡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在“大江歌咏团”与“晨社”里,黄旭华更是身先士卒,机智地与国民党当局周旋,领导同学们坚持对敌斗争。凭借进步的思想、出色的表现成长为地下党培养的重点对象。


某某视觉微博 某某视觉微信
织梦模板 建站素材 织梦主机 企业网站模板 微信小程序开发 企业建站系统 易优CMS

粤123456789-1号

Copyright © 葡京娱乐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58